学科门类(二级类): 生物学
2020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申报书
团 队 名 称 |
植物科学类专业基 |
|
础课程教学团队 |
团 队 带 头 人 |
司怀军 |
学校名称(盖章) |
甘肃农业大学 |
学校管理部门 |
教务处 |
申 报 日 期 |
2020年4月16日 |
甘肃省教育厅制
填 表 说 明
1.申报书由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教学团队的参评资格。
2.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20年4月29日。
3.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页。
4.所有签字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1000字以内)
1. 团队组成基本情况 本团队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20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本团队师资年龄结构合理,年龄50岁以上3人,40~49岁11人,30~39岁8人,30岁以下1人。团队有 “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555人才工程人选1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5人,甘肃省基础研究先进个人1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甘肃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1人获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计划,2人入选甘肃农业大学“伏羲人才”计划,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有5位教师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2. 团队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取得的成果 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甘肃农业大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和遗传学教研组组成。这些教研组由栗作云、陈济世、梁玉琺、敖良德、张仲明、牛联星等一批知名教授于1958年创立。60年来,在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下,教学团队随着学科发展不断壮大。1998年“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成为甘肃农业大学首批“省级评估合格实验室”;2005年、2006年、2014年“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继获甘肃省精品课程,2015年“植物生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团队成员主、参编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材30余部。2008年“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获甘肃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团队完成的《“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植物模块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团队始终注重科学研究对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自2005年以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科研总经费达到800多万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成果12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相关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生获得甘肃农业大学优秀本科论文6篇;大学生科研训练优秀项目7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竞赛获奖25项,发表论文和授权国家专利18项。 3. 团队发展目标 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秉承老一辈教育家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传统,坚持高等教育规律,求真务实,团结协作,以“省内领先、国内优秀”为奋斗目标,深化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学队伍,为积极推进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培养而努力奋斗!
|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
司怀军 |
出生年月 |
1971.10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7.7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民 族 |
汉 |
性 别 |
男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授予单位 |
华中农业大学 |
授予时间 |
2003.6 |
高校教龄 |
24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院长 |
联系地址、邮编 |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730070 |
办公电话 |
0931-7631077 |
移动电话 |
13669368945 |
电子邮件地址 |
hjsi@gsau.edu.cn |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
2019年,获“甘肃省教学名师”; 2018年,主持完成的《“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植模块核心课程体系构建》项目成果,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 2017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2016年,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12年,《分子生物学》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第二完成人; 2005年,获甘肃省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成才奖。 |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
1990.9至1994.6 |
甘肃农业大学 |
农学(学士) |
1994.9至1997.7 |
甘肃农业大学 |
作物遗传育种(硕士) |
2000.9至2003.6 |
华中农业大学 |
作物遗传育种(博士) |
1997.9至2003.12 |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作物遗传育种/农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
2004.2至2004.7 |
新西兰林肯大学 |
植物生物技术/生物学(访问学者) |
2004.1至今 |
甘肃农业大学生科院 |
植物生物技术/生物学(副教授、教授) |
|
|
|
|
|
|
|
|
|
|
|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22
姓 名 |
杨德龙 |
年 龄 |
45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2.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19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
姓 名 |
张宁 |
年 龄 |
45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9.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21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教研室主任 |
姓 名 |
李葆春 |
年 龄 |
49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4.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26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系主任 |
姓 名 |
魏小红 |
年 龄 |
55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6.6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生态生理 |
高校教龄 |
34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系主任 |
姓 名 |
李胜 |
年 龄 |
50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8.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栽培生理 |
高校教龄 |
22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
姓 名 |
李朝周 |
年 龄 |
56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1.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生态学 |
高校教龄 |
30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周香艳 |
年 龄 |
37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9.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11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
姓 名 |
王旺田 |
年 龄 |
45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4.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16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系主任 |
姓名 |
丁伟 |
年龄 |
56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5.7 |
最终学历(学位) |
本科 |
专业 |
植物学 |
高校教龄 |
35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幸华 |
年 龄 |
48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4.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植物学 |
高校教龄 |
26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名 |
程宏波 |
年龄 |
44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7.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业 |
作物生态生理 |
高校教龄 |
21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武季玲 |
年 龄 |
48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1.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耕作与栽培 |
高校教龄 |
20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王翠玲 |
年 龄 |
49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6.7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 |
专 业 |
植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17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王丽 |
年 龄 |
39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6.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14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吴兵 |
年 龄 |
39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6.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生态生理 |
高校教龄 |
14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名 |
王建平 |
年龄 |
48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3.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业 |
植物学 |
高校教龄 |
27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讲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孙萍 |
年 龄 |
40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5年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生态生理 |
高校教龄 |
15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讲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刘媛 |
年 龄 |
37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9年 |
最终学历(学位) |
硕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11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讲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 名 |
杨江伟 |
年 龄 |
35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5.9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 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4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名 |
唐勋 |
年龄 |
34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8.7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业 |
作物遗传育种 |
高校教龄 |
2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名 |
罗攀 |
年龄 |
38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7.12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业 |
细胞生物学 |
高校教龄 |
2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讲师 |
行政职务 |
无 |
姓名 |
晋昕 |
年龄 |
29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9.10 |
最终学历(学位) |
博士 |
专业 |
农业与食品科学和技术 |
高校教龄 |
1年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行政职务 |
无 |
(根据人数复制、填写)
三、教学情况
1.近三年主要授课情况
课程名称 |
授课人 |
起止时间 |
总课时 |
植物生理学 |
魏小红、李胜、李朝周、孙萍、武季玲、王建平 |
2018-2020 |
2808 |
基础生物化学 |
张宁、周香艳、吴兵、唐勋、王翠玲、王旺田 |
2018-2020 |
1584 |
植物学 |
杨德龙、李葆春、丁伟、幸华、程宏波、刘媛 |
2018-2020 |
3176 |
遗传学 |
司怀军、杨江伟、罗攀 |
2018-2020 |
936 |
分子生物学 |
杨江伟、罗攀 |
2018-2020 |
336 |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 |
李胜 主编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19.11 |
|
生物技术与工程概论 |
杨江伟 参编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9.3 |
|
植物生理学 |
魏小红 参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3 |
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教材 |
植物生理学实验 |
李胜 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2 |
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教材 |
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与习题 |
李葆春 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1 |
|
植物组织培养 |
李胜 主编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15.7 |
省部级规划教材 |
普通遗传学实验 |
司怀军 副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6 |
iCourse·教材,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
基础生物化学 |
张宁 副主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4.7 |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
张宁 副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7 |
iCourse·教材,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
植物学实验 |
李葆春 副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6 |
|
植物生理学 |
李胜 参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12 |
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农林规划教材 |
遗传学 |
司怀军 副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6 |
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农林规划教材 |
植物细胞工程(第二版) |
司怀军 参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6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植物组织培养原理与技术 |
李胜 主编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8.1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
植物基因工程 |
司怀军 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08.3 |
|
细胞工程实验教程 |
司怀军 参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7.5 |
21世纪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 |
司怀军 参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7.4 |
21世纪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与习题 |
李葆春 主编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2006.8 |
|
现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李胜 副主编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12 |
|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省级及以上)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奖励级别 |
时间 |
“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植模块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
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省级 |
2018.12 |
植物生理学 |
省级资源共享课程 |
省级 |
2015.12 |
分子生物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省级 |
2014.12 |
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
教学成果一等奖 |
省级 |
2008.4 |
基础生物化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省级 |
2006.7 |
植物生理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省级 |
2005.7 |
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限10项)
项目名称 |
经费(万元)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生物技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100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9-2023 |
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 |
5.00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7-2021 |
《植物生理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0.50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6-2018 |
《分子生物学》省级精品课程 |
0.50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4-2018 |
5.教学改革特色(800字以内)
(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1)团队设置特色:本团队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队合作精神强,实力雄厚。团队传承老一辈教育家优良教育教学作风,明确教学中心地位,注重“传、帮、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以教学带的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成效显著,其中《“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植物模块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成果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内培外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团队建设;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和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教考分离,促进课堂教学革命,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新农科”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积极凝练教学创新成果,促进成果推广应用。 (3)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坚持实验课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创新,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力度,促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重视相关的“印象”教学活动和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政策保障,措施促进,大力开展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创造了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结合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加强了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纵深与层次建设。 (4)资源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拓宽经费渠道,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外校企合作育人和实习基地建设,构建高水平、高质量实践教学体系。 (5)网络教学:以省级生物技术一流本科建设平台为依托,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抓手,多措施保障和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高水平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网络资源教学数据库,并推广应用。
|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500字以内)
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长达60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中,经过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不断探索与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措施的改进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如下效果: (1)建立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队合作精神强,教学实力雄厚,发展空间大的教学团队,在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质量高,影响力较大。 (2)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和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教考分离,促进课堂教学革命,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积极推动“新农科”建设与创新。 (3)与时俱进,促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加强科研反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 (4)近年来,主、参编编教材20余部,建立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植模块核心课程体系构建》2018年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负责人司怀军教授2019年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生物技术专业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学成功显著。
|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
期刊名称、卷次 |
时间 |
甘肃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改革与探索 |
生物学杂志,2019,36(5): 115-117 |
2019 |
基于THEOL平台的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
生物学杂志,2019(网络优先出版) |
2019 |
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陇东学院学报,2019,30(5):115-117 |
2019 |
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生物学杂志,2018,35(4): 119-121 |
2018 |
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生物技术专业科研训练实践教学探索 |
陇东学院学报,2018,29(5): 103-105 |
2018 |
“植物学”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17,19(4): 96-99. |
2017 |
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3):39-42 |
2017 |
植物基因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高教论坛, 2014,(4):64-67 |
2014 |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4,(4):94-97 |
2014 |
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
实验室科学,2014,17(1): 107-109 |
2014 |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500字以内)
1. 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学位,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以更高的专业水平投身教育和科研工作,自2010年以来,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中先后有5名获博士学位。 2. 创造各种机会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研修和学习: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修和学习,其中国家公派出国访学4位;教育部西部计划选派 “高级访问学者”1位;全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3位;本校选派参加全国高级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班学员2位;1位教师博士后研究。 3. 积极帮助青年教师争取科研项目:创造条件和机会,协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青年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作项目10余项,形成了敬业、奋进、严谨的科研氛围。 4.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本团队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了一位德才双馨的年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竞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5位青年教师在省级、校级教学决赛中获奖。 5.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结合自己的教学现状,从实验教学改革起步,逐步推进理论和实验课程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 |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
经费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全基因组水平筛选马铃薯干旱响应U-box泛素连接酶基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40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9-2022 |
基于遗传基因组学解析干旱调控小麦茎秆果聚糖代谢转运的分子遗传机制 |
56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8-2021 |
马铃薯ERF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筛选与鉴定 |
56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7-2020 |
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抗氧化机制研究 |
41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6-2019 |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600万 |
省农业农村厅 |
2018-2020 |
2.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情况(500字以内)
(1)拓展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团队成员积极将科研成果纳入本科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2)开展科研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 近三年来,500多名学生完成了课程组老师指导的SRTP项目,其中有12项获甘肃农业大学优秀“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受到学校的表彰。 (3)加强毕业实习,转化科研成果。为进一步切实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本教学团队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积极开展毕业实习。2010年以来,有200多名本科学生主动参加了教学团队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多篇,其中一篇获得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4)促进项目实施,改善教学条件。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大力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让所有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现已建成了5个高质量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团队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补充更新仪器设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500字以内)
1. 学校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基础、目标定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教学团队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地位,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 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建设负责人总管、所在学院主管、团队骨干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建设模式,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相关制度,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生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军,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设计共同的远景目标。 3. 为确保团队建设和运行,在校、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下,成立以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为核心的教学督导小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教学工作的执行力,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形成以制度为依据,教师自我管理,课程组组长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教学督导组管理的全员管理体制,明确各级任务与责任等。 |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500字以内)
1. 建设计划 “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将以我校植物科学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重点,继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编写相关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加强相关教学研究和改革,完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师德高尚、学历层次高、教学效果好、团队合作精神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2. 预期建设成果 本团队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达到以下指标: (1)引进博士师资2-3名; (2)争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3)争取建设MOOC开放课程1~2门; (4)争取建设混合教学课程3~4门; (5)主编国家级规划和省部级规划教材3~5部; (6)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15篇。
|
八、支撑材料清单
1.团队最近两学期开设的主要课程(必须提供)。(教务系统截图须至少包含课程编码、选课编码、开课时间、授课教师姓名、选课学生等信息,格式要求为JPG) (1)2018-2019学年开设课程信息 (2)2019-2020学年开设课程信息 2.团队带头人最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必须提供)。(包含评价教师姓名、评价学生数、评价成绩、认定等次等信息,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格式要求为PDF或JPG) (1)2018-2019学年第2学期学生评教结果 (2)2016-2017学年第2学期学生评教结果 3.教学成果获奖佐证材料(必须提供)。(所主持的教学成果奖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等获奖文件或证书,格式要求为PDF或JPG) (1)《“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植模块核心课程体系构建》项目成果,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证书。 4.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必须提供)。(项目立项文件,格式要求为PDF或JPG) (1)生物技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2019-2023),甘肃省教育厅; (2)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7-2021),甘肃省教育厅; (3)《植物生理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2018),甘肃省教育厅; 5.其他材料,不超过5份(选择提供)。以上材料均在网上公开,请各推荐单位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1)“甘肃省教学名师”证书; (2)代表性教材; (3)代表性教改论文; (4)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获奖证书; (5)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证书。
|
九、团队带头人诚信承诺
本人已认真填写并检查以上材料,保证内容真实有效。 团队带头人(签字): 年 月 日 |
十、推荐、评审意见
申报学校 教务处 意 见 |
(公章) 负责人(签字) 2020年 月 日 |
申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意见 |
负责人(签字) 2020年 月 日 |
申 报 学 校 意 见 |
(公章) 校 长(签字) 2020年 月 日 |
2020年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
推荐学校(公章): 填报人: 手机号码: 邮箱: 填报日期:2020年4月16日
序号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姓名 |
团队成员(不含带头人) |
所在学校 |
学科门类 |
网评网址 |
1 |
植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司怀军 |
杨德龙、张宁、李葆春、魏小红、李胜、李朝周、周香艳、王旺田、丁伟、幸华、程宏波、武季玲、王翠玲、王丽、吴兵、王建平、孙萍、刘媛、杨江伟、罗攀、唐勋、晋昕 |
甘肃农业大学 |
生物学 |
|
|
|
|
|
|
|
|
|
|
|
|
|
|
|
注:“学科门类”栏本科填至二级类;无法归类的特殊团队填“其他”。